巴生华校的早期历史
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从19世纪初华人移民开始的。华人在马来亚兴办华文学校,是从1829年开始,当时英国人大批华人进入马来亚,在霹雳州和雪兰莪州的锡矿工作。
这些华人移民不仅给马来亚带来了习俗、信仰、宗教和家庭文化,还带来了他们的教育体系。中国社会高度重视教育,高度尊重为教育而奋斗的事业。他们通过个人和团体的努力建立了一所中文学校,以保护他们的文化和语言遗产。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忠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而建立的。华文学校的设立由当地华人社区管理。他们的教育是由中国资本家资助的,目的是为他们的企业和企业提供工人。1904年,清朝政府进行教育改革,采用西方学术课程,但仍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
英国殖民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更严格的教育政策来削弱马来亚的华文教育。例如,英国政府建立了更多的英语小学来改变和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但这一努力失败了。为了争取华人社区的支持,英国政府承认普通话为华文学校的教学语言。
但后来,当英国政府意识到华文学校已成为散布反英情绪的场所后,便开始改变其自由主义政策,于1920年在马来亚通过了《学校注册法》,旨在控制华文的颠覆活动。学校。
总体而言,华人社会认为1920年的《学校注册法》侵犯了华人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基本权利。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项立法。但英国政府没有改变立场,继续实施学校注册计划。通过这项法律,教学大纲和教师注册受到了控制。
1920年,马来联邦各州通过了第一部专门影响华校的教育法——《学校注册法》。自此开始,所有华文学校都必须向政府注册。其中许多学校因遵守新法律而被关闭,因为中国人担心,如果遵守新法律,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学校与中国的密切教育联系。然而,华文学校仍然被允许在教育部的管辖范围之外存在,它们的财政支持依赖于华人社区和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募捐。
1920年代中期,政府向马来华校提供第一笔援助金。接受援助的学校必须为华裔学生未来在英语学校接受教育做好准备,将英语教学纳入一定标准。结果,他们中的许多人不顾父母的反对,去了中国。
1932年,华校的课程更加统一,甚至要求华校的教师除了华文科目外,还要教授英文。无论大小的村庄,都有中国男孩和女孩的初级白话教育设施。每月收取 50 美分到 2 美元不等的费用,但贫困父母可以免交费用。能够留下来并获得助学金的公立学校仍将根据现行新年级的教学标准获得这些助学金。1934 年底,有 622 名男孩在这些学校就读。
1935年,政府同意向所有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华文学校提供助学金。然而,此举并没有得到中国学校预期的压倒性支持。那时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力更生的想法,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政府试图对他们进行控制的想法。
“过去我们会欢迎你的帮助,但现在不需要了。” 他们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的使用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政府行政领域。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机会将孩子送到英式学校。1938 年,联邦对华文学校的拨款增加了数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控制加强了。对于英国人来说,华人确实是一个“顽固”的种族,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他们坚持用母语进行教育。 自独立前以来,中国社会的差异就很明显。他们大多以中国教育为导向,也有一些以西方教育类型为导向。这个受过教育的华人群体开始分为两种类型,即受过华文教育的华人群体和受过英语教育的华人群体。
即使独立后,华中学仍拒绝改用马来语以换取政府资助,被称为华私立中学(SMPC)。除一次性捐赠外,这些学校不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
受过培训的教师教育
诚然,任何教育体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通过它们,可以确保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但当时在马来亚,只有一小部分华文教师接受过教育部的培训。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中国招募的,并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政治风格,往往带有中国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色彩。
对于想成为教师的学生来说,通常要参加正规的正规课程。(实际上,只不过是初中课程,几乎没有时间学习专业科目)。该课程已被废除,并由政府教师培训课程取代。槟城 Green Lane 学校开设教师培训课程。参加这个课程的所有学生都是中国学校的老师,在两年的课程结束后,当他们通过政府考试时,他们将完全合格。
资助英语学校和私立华文学校的教师工资差别太大,因为华文教师有资格用英语教学。殖民地政府利用这一区别,增加了对华校的拨款。对中国学校的援助旨在使这些学校更多地受到政府的控制。教育部为政府和政府资助的学校分配教师并支付他们的全额工资。华文教师委员会建议改造学校广播系统,并向多源流学校提供现代化设备。中文学校的教师要求获得与英语学校教师相同的工资。同样的待遇也将适用于泰米尔和马来学校的学生。
马来半岛的华校实行两个学期。第一个时期是七月到十二月,第二个时期是一月到六月。另一方面,英国学校有一个学年三个学期。第一个时期是一月到四月,第二个时期是四月到八月,第三个时期是九月到十二月。在各自的第一学期开始时,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都会招收新生。
1949年8月,马来亚联邦和同年次月的新加坡教育当局宣布,今后华校只能在春季招收新生,不再在秋季招收新生。任何不遵守规定的行为都将导致援助和费用减免的授予被撤销。后来,教育部门还推出了一项计划,中国学校将效仿英国学校,将学年由两学期改为三学期。
学校环境是中国社会文化、各族文化和环境教育形成的重要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和生活经历获得个人幸福,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并积极主动。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可以通过掌握母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热爱祖国,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
马来亚的华文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为进入商界做好准备。重点是为商业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政府公务员做准备。
课程有所改进。一开始,教学大纲、教材和师资都是从中国引进的。引进的课程也是面向中国的。老师和课本都是从中国带来的。这些学生背诵中国经典。 教授的课程涵盖 语文、伦理、经史、地理、算术以及儒家思想等,重点是忠于祖先。国语(普通话)在 1911 年之前已在一些学校引入,但直到 1920 年代才真正普及。
华校的小学教育为6年,初中教育为3年,高中教育为3年。中学为学生在中国的大学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1940年,华校校长委员会审议了影响马来亚华文学校的各种问题。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将当前的科目列表纳入学校课程并公平对待所有人。除英语课程外,所有课程均以中国方言进行。
主要学校每周只有大约六节课。委员会将建议每周为每个科目分配固定的课时。中国学校最重要的两门科目是常识和公民课,应受到特别关注。其他科目如中国近代史、数学和地理。基本知识。应该允许艺术和唱歌,并且必须留出时间进行练习和游戏。尽管上课时间各不相同,但平均每天 4 1/2 小时是很常见的。早上八点左右开始,下午两点左右结束,中间有一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然而,有些人认为它太长了。
SJKC 学校遵循 SK 学校使用的相同国家教学大纲,并提供相同的 UPSR 考试。但由于它们建在私人捐赠的土地上,因此被赋予“政府资助学校”的地位,并且获得的政府资助比国小学校少。此外,这两个公立学校在其他方面的资金也略有不同。
现在,在中国私立中学(SMP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由董总制定,他还为学生准备和实施统一考试证书(UEC)。
马来亚使用的华文教科书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因为本地没有任何教科书,这当然无助于推进政府发展马来亚观点和公民权的政策。“自1925年以来,这些在中国印刷的教科书就被引入了政治和排外问题。这样的教科书不能被马来亚政府接受。”
1932年,上海的两家主要公司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了学校教科书。每个人都制作了专门为国内外中文教育编写的系列丛书。这些书已被政府批准为合适的书籍,目前在三所华人为主的学校中使用,或者作为整个系列,或者作为其他无可争议的系列中的补充。然而,直到近年,通过更换 具有马来亚背景的本地 教科书,这一情况才得到有效解决。第一个普通话教科书服务刚刚登陆新加坡市场,并且仍然迫切需要更多此类书籍。
1952年,针对华校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的地理新方法,普通知识教科书中40%的内容将专门介绍马来亚地理。同样,佩恩先生和哈曼先生专门为马来亚学校编写的新算术教材系列也符合教育部提供的算术教学大纲,并已经过华校教师咨询委员会讨论
1949年华文学校课程内容百分比分配表 |
当今中国学校使用的教科书示例 |
当前国民型中文学校所教科目的考试时间表示例 |
闭幕式
现实情况是,从过去到现在,华校的教育质量都高于马来学校和官立淡米尔学校的教育质量。 与普遍看法相反,华文学校的非华裔学生入学率已上升至 12%,并且还在继续上升。这意味着华文学校比国立学校更具种族多样性。事实上,有些华文学校的非华裔学生人数非常多。例如,位于巴生的中华国民型华小 (SJKC Tiong Hua Kok Bin) 约有 45% 是非华裔学生。
据参与家长介绍,华校相对于国立学校的优势原因如下:
- 中国学校的纪律必须更严格。虽然教学风格严格,但看得出来老师们教学充满热情。
- 在中文学校学习意味着完美的拼写和假期的课程
- 中国学校的学生 也 有补课。虽然它们只是普通课程的延伸,但与补习班大体相同。
- 中国学校的学生通常要支付额外费用(有时是有充分理由的)。
- 中国学校把周六定为课外活动时间。
- 华文学校之所以对非华裔如此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竞争精神,这是国民学校所没有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和卓越。
总之,决定民族团结或影响个人种族主义倾向的不是学校的人口构成或教学语言。
1926年雪兰莪州政府援助的华校名单。 巴生区共有6所华校获得援助。 |
1928年雪兰莪州政府援助的华校名单。巴生区至今仍有六所华校接受援助。然而,两所学校被取消,同时两所新学校被纳入。 巴生区华校中的一所华校于1956年被迫关闭 |
巴生区华校最新名单(2023年) 1951年北巴生光华中文学校的地位 1951年巴生北华侨中文学校的地位 1951年南巴生中华华校及华女学校的地位 |
1/2 1938年,巴生地区华文学校的学生联合在巴生举办了“募捐赈灾音乐会”。 |
1941 年在 Jalan Kapar Batu 2兴建另一所华侨中文学校。这所学校自 1928 年开始运作 |
1950年,巴生两所华校因师生中有颠覆分子进行亲共散布活动而遭到当局突击搜查。 |
为了赢得人心帮助政府对抗共产党,政府在1951年 除了给予华校教师特殊津贴外,还提高了对华校的援助比例 |
真是不幸……1951年,两名参加共产主义斗争的巴生华校女学生在瓜拉冷岳与军队的战斗中被枪杀 。 巴生教育办公室官员离开会议的态度,引起巴生区华校校长的愤怒,他们因1959年更换校长和教师的通知而被叫到办公室。 |
1959年,巴生共有20名在华校六年级考试中“泄露”试题的教师被雪兰莪州教育局再次禁止教学。他们已向马来亚教育部长提出上诉。 巴生华校运动会于1960年6月24日至25日举行 |
警方于1994年调查了一些加入巴生秘密社团的学生勒索和欺凌学生的案件 |
巴生一名校长强迫下属老师支付餐费的行为,遭到全国教师联盟的强烈谴责。 此前,据说老师因 两人私人纠纷而殴打校长,事件发生在1994年。 |
标题